查看原文
其他

【散文】林平丨唯有学习让我充实

2017-04-25 林平 一瓣书香


唯有学习让我充实


 文/林平


以前参加过不少培训,现场总是有说话的,有走动的,有看似坐着心思早已九霄云外的,不一而同。为避免出现类似情况,影响心情。昨天,我在党校的讲台上开场时说了一个观点:学习使人沉静,之所以有人不想参加培训,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讲的没有吸引力,二是听者没有沉下心;如果大家当初没有勤奋地学习,也许根本坐不到这里,这大概也是我们现在要求孩子好好学习的原因;如果我们现在不注重学习,工作就会找不到头绪,人生就会失去方向,就容易成为井底之蛙,就会坐井观天。

触景生情即兴说的这段话,让我在讲完课之后长久地陷入回忆和深思,以致半夜醒来,决定写下这些文字。

在我的记忆里,上初中之前对学习是没有什么印象的,有的只是漫山遍野挖甜根根,爬墙上树掏雀窝,上山下沟找野鸡蛋,到了夏天是要背着大人悄悄地下河耍水的,大多时候是不能按时回家的,几乎每次都要挨母亲的笤帚把。放牛的时候,怕牛乱跑影响玩,就把牛拴在树上,等回家时牛没吃饱,草没挽到,回家后不是挨打就是挨训,反正哭一鼻子睡一觉就没事了,第二天外甥打灯笼——照旧。那时的孩子没有现在的孩子娇贵,也不会像现在有些孩子会离家出走甚至寻短见。


一瓣书香


童年的记忆里更多的是欢乐,不学习,但也充实。

六年级时我便到了离家30里外的乡政府所在地住校上学,虽然远离父母,但是玩心不改。那时一周六天吃住都和老师在一个院子,学习和生活都在老师眼皮底下。老师十分严厉,发现那个碎娃不听话,便拳脚相加,那时教育部门大概也没有不准体罚学生的规定,反过来说,那时的孩子普遍玩性十足,不施以拳脚恐怕是不听话的。小学快结束时,受电影《少年张三丰》《海登法师》等影视剧的影响,我偷偷地从家里拿了钱,欲弃学从武,星期天没有去学校,被老师和父母发现后,狠狠的收拾了一通。那是一个难忘的夜晚,也是一个难熬的夜晚,从未动手打我的父亲破例从炉坑里抽出火杵重重地打在我身上,我一声未吭。父亲的训斥和抱怨,母亲的哭泣和开导,哥哥的劝阻和鼓励,至今萦绕在我耳边;父亲绝望的眼神,母亲含泪的眼睛,至今闪现在我眼前,那夜全家人未合一眼。也正是那次刻骨铭心的经历,让我脑洞大开、彻底回心,决心考取功名,通过学习改变父辈几十年如一日把太阳从东山背到西山的人生轨迹,使自己能走出大山,吃上公家饭,摆脱祖祖辈辈刨黄土的宿命。

那夜,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一定要让自己充实起来,一定要让家人放心!

很快进入初中,初中的三年多是早起晚睡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特别是后两年几乎每天都是接近凌晨回到宿舍。宿舍是大炕通铺,睡12个后生,每个人所占的地方是老师分配好的,一块半砖头的地方,等我和学友回到宿舍时鼾声此起彼伏,根本没有容身的地方,只能摸黑找到自己的位置像滚米面布袋一样把侵占领地的同学推开一条缝,倒头和衣便睡,第二天一睁开眼便赶紧去校园外的空地上进行背诵语文英语政治,精神十足,完全不知什么是疲倦。那时,农村学校的孩子,根本不像现在的孩子一样要洗脸刷牙吃早饭。我们连水都喝不上,只有灶房有水,灶房门除了吃饭时间,平时是紧锁着的。学校没有自来水,担水的师傅就怕学生们喝水。吃饭时间在上完三节课后,早饭是日复一日千篇一律的豆子粥,粥是生了虫的米做的,甚至还有烧糊的味道。


一瓣书香


记忆最深刻的是,初一第一学期中期考试我考了全班第五名,内心窃喜,老师和同学另眼相看,这更加激励我要再努力些,到了期末考试就是第二名了。此后的日子里,每次考试都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每门功课都在95分以上,不时还能考满分,对每门功课的课本内容烂熟于心,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单词在什么地方都了然于心。班里还有两个从高中折回来上初中的同学也被我和学友甩在后面。

在初三那年的寒假里为了备考,老师特意把自己的办公室兼宿舍腾给我和学友,让我俩安心复习。因为回到家里没有学习的条件,还必须进行劳动。一个寒假除了过年那几天,我和学友为了挤出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相互激励,互相进步,轮流做饭。说是做饭,其实是将就地吃,日复一日,餐复一餐的小米土豆粥,因为再确实也没啥吃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初中毕业的预选考试中我俩不出意料地成功入选。在1995年的中考中,我以435分的高分,全县第四名的成绩被位于关中的一家省校录取,学友也被榆林工校录取。这在当年成为乡里的美谈,这不仅意味着我俩入了公门,成为公家干部,更意味着我们乡里唯一的中学一举甩掉了连续几年“抹秃子”的帽子。

初中的三年多是日夜潜心的三年多,看着白发日生的我,母亲心疼地说:“看念书把娃娃念成个甚了,十来岁的个小子头发快苍了”。

是三年多废寝忘食的学习让我第一次真真实实地体会到什么是成功的喜悦,是三年多夜以继日的学习让我的青春期充实着!


一瓣书香


走出山里进入关中上学的日子,让我大开眼界,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班上的同学来自全省各地,语言不通,饮食各异,我努力适应。说实话,到关中之前,我没有去过几次县城,没有见过说普通话的人,更不知道关中话是哪方语言。为了尽快融入新的环境,我翻《新华字典》练习每一个字的发音,学习普通话。关中的学生比我底子好,我发音不准就找他们教,主动地和他们交流。慢慢地我融入了这个集体,加入了学生会,成为学校广播台投稿量最多的学生,每每听到广播里播音员播到自己的稿子时心里美滋滋的。

四年的中专生活让我开了眼界,四年里,不断学习着,努力着,充实着!

毕业后在等待分配工作的日子里,县上正在修建沿河公路,我随父亲到工地上当苦力,和水泥,搬石头,以挣些钱为父母分担生活压力。直到现在,每次见到当时在计委工作负责施工现在已在纪委当领导的郭小林还和我说这事,说我吃得了苦。

我所工作的镇处在一个高处不胜寒的山头,周围村民少,每次开干部会,同事们都一溜烟来一溜烟去,基本不在机关住,我到城里没住处,想回家里没交通工具,只能孤独地待在机关,看书读报,替别人抄学习笔记。偶尔用笔名写几个评论性的稿稿寄给县报和市报,基本都能发,单身的日子过得还算充实。

2002年冬,县报社发出启事公开招聘,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往应试,正是这次考试使我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那年冬天我与妻子结婚成家。

在报社供职的日子里辛苦着也快乐着。那时我和妻子俩人的工资不到1500元,房租、煤水电费、吃喝拉撒,日子过得捉襟见肘,特别是儿子出生后开支更大,我只有不停地写稿子挣稿费来补贴家用,每月的稿费基本都用来给儿子买奶粉了,为了每桶奶粉三块钱的差价,常常去河对岸的保德县去买。我和妻子日子过得很节俭,很辛苦,当时和我一个办公室现在已是县报负责人的老兄常和我说起一件事,就是当时还是小报的《榆林日报》一天四个版面每版都有我的一个稿子。

此时,我忙着,快乐着,充实着!

一瓣书香


一次偶然的机会,组织调我到组织部工作,妻子不无惋惜地说:“这回没稿费了吧”,确实是少了一笔收入,好在我们不久后有了津贴。

没有了稿费并不意味着写的少。到组织部后我依然是副科级的党建办副主任,听起来是个官,其实主要工作是写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材料。那几年正是县上创建各类先进的几年,检查验收多,上报材料多,经验交流多,材料多的让我头大发晕,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经常是看着星星回家望着月亮出门。当时,妻子在农村工作,孩子无人带,父子俩食宿没有着落,经常让孩子在单位沙发上睡觉,遇到下乡孩子只能寄养,无奈和苦恼连连,工作和生活的窘迫有苦难言。

当时,写新闻稿习惯了,很难适应行政材料的那种干巴巴。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上级文件和两办材料的过程中,慢慢悟,悟出了写行政材料的门道,很快能出手大材料。在总结全县非公企业党建经验时,和刚任海则庙乡党委书记不久的王小林老师吃住在酒店同一房间一个多星期未下楼,兴茂集团公司被确定为中组部党建工作联系点;和县委办的同志一周多吃住在京府公司未回家,“五联五建三统一”的党建工作模式写进了省委的决定,要求全省资源富集区推广该模式。

此时,我忙着,累着,充实着!


一瓣书香


2012年组织安排我回宣传部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在新的岗位上,意味着新的工作的开始。我给自己新的定位是“职务升迁有尽头,干好工作无止境”,并把孔老先生的“居无倦行以忠”挂于案头自勉自励。

在新的岗位上,不但要能写,还得会说,而说正是我的弱项。贫苦农家出身无形中带有一定的自卑感。这种天生的缺陷导致我在会议和大一点的场合,一张口就心狂跳,就前言不搭后语,生怕出丑。再者,毕竟是中专毕业,上学时间短,学识浅薄。要克服先天的不足,必须后天努力。我一边工作一边恶补。购置了国学系列书籍,清晨坚持在黄河岸边大声朗读,和着涛涛水流,练习语感。系统地学习了《韩非子》《鬼谷子》《老子》《庄子》《古文观止》、四卷本毛选等书籍,有意识地在各种场合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同时,不忘本职,坚持写稿,2013年府谷经济与大环境一样陷入低迷,决策层想方设法谋求经济转型升级,我在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的《府谷在困境中谋求转型升级》消息荣获当年全国十大经济新闻提名奖。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撰写的《以思想革新激发改革活力》一文获全省理论征文优秀奖,在《经济日报》、新华网、人民网、省市党报党刊刊发新闻100多条,获各级各类新闻奖、征文奖十多项。

成家快15年,工作快20年了,该有个像样的窝了。前年,收齐家里所有积蓄,加上50万元的公积金贷款和亲戚朋友们的借款资助终于买了一套小高层的低层楼房,并在冬天搬了进去。搬家那天,妻子特意把她的我的所有荣誉证书放进一个大箱子,不无抱怨地说:“这些东西顶个甚,不用搬了”。我笑着对妻子说:“谁叫咱都找了个有点文化没有钱的穷光蛋呢?别羡慕他们,咱也要住咱自己买的楼房了!”妻子同样笑着说:“败兴吧,辛辛苦苦跟你半辈子了才住上个像样的房子了。”我们都含笑不语,收拾东西,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结婚这么多年,先前因她在农村,我们聚少离多,近几年一家三口团聚了。妻子常和我说:咱穷家薄业,既没有背景也没有做生意的脑筋,要想过好日子只能辛苦地打拼,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说起往事,妻子说:我们要知足,要感恩,能有现在的生活,要感谢当年无私奉献的老师和工作中给予各种支持和帮助的领导与同事。我和妻子也用这种理念教育儿子,路要靠自己走,美好的生活要自己奋斗!

一路走来,一路艰辛,一路汗水;一路不断学习,一路努力工作,一路收获充实!

唯有学习让我充实! 



投稿请发邮箱:

yibanshuxiang919@163.com

附个人简介及照片一张


平台精彩文章

冯骥才丨多活一小时

王安忆丨洗澡

和   谷丨人在半坡

宗玉柱丨好大一棵树

喊   雷丨似是而非

王茂林丨老城墙

王双龙丨有了快感你喊不喊

蓝凤蝶丨乡村行吟

张   颉丨骨肉

朱亚妮丨数字诗

刘喜阳丨百年前的刘集(上)

刘喜阳丨百年前的刘集(下)

吴宏博丨写封情书送妻子

林夕摄影丨富平欢迎您!

米抗战丨冬日

李剑武丨当我走近你的时候

赵红娟丨坐在父亲身边


  

  作者简介:林平,抓住了70的尾巴,供职于体制内,水平不算高,爱好不算广,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执拗劲,勤于学习,善于钻研,甘于清贫,能守寂寞,在码字的路上一走就是近20年,不言放弃。

本期责编:张 颉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